目前,我國的焊接機器人主要重心來源于汽車裝備生產線的電阻點焊和薄板弧焊。早在1984年,一汽公司第一步跨出引進步伐,將德國KUKA焊接機器人應用到“紅旗牌”車身焊接和“解放牌”車頭頂蓋焊接,并在1988年開發出整個車身機器人焊裝自動生產線。
隨著汽車行業巨頭,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的合資汽車廠的誕生,我國焊接機器人開始把引進、消化、二次開發等手段發揮的淋漓盡致,使得我國焊接機器人的系統集成能力和行業市場的應用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
截止到2018年,我國焊接機器人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之下,已經不單單應用在汽車制造也,在工程機械、鋼結構、核電風電、航空航天、船舶海工、軌道交通、國防軍工、家用電器、民用五金等行業都有廣泛的應用。
在機器人應用領域,大致可以分為三大系,即日系、歐系和國產。日系機器人公司有安川、OTC、松下、FANUC、不二越、川崎等;歐系機器人公司主要有德國的KUKA、CLOOS、瑞典的ABB、意大利的COMAU及奧地利的IGM;而國產機器人公司主要是以沈陽新松機器人為代表。
我國具有知識產權的焊接機器人還很少,沒有形成規模,無法批量生產,其最大原因也是因為我國機器人沒有價格優勢。
近10年以來,國外的機器人價格都在大幅度降低,從最開始的7-8萬美元直降為2-3萬美元,使我國自行制造的普通工業機器人在價格上很難與之競爭。尤其是我國研制開發機器人初期,很多如伺服電機、減速機等都需要進口,所以機器人生產成本一直偏高,這也直降影響了國內機器人的發展。
編輯結語:
中國目前已有百千臺焊接機器人被分布于各大中城市的汽車、工程機械等領域,由于我國工業機器人研究與開發較晚,因此整體來看,我國一直落后于歐美、日本等國家。但在如今高科技發展的經濟形勢之下,我們可以通過應用研究和二次開發來實現技術創新與設備的產業化,提高我國制造業的在國際上的地位。